文章分類

大雪

 斗指壬,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
 
 大雪節氣代表的意義──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逸周書》時訓篇:「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大雪」表示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南方地區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皚,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
 
 「瑞雪兆豐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像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在地面表層過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後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豆、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的損失。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凍害。大雪期間,華南降雨多在15毫米以下,華南西部更不足5毫米,已是「冬乾(旱)」時期。這時,華南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雲或少雲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語:「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後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

小雪

 斗指亥,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節氣代表的意義──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逸周書》時訓篇:「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致使華南「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表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較高寒冷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是農曆十月的中氣,大陸的黃河流域此時已經開始下雪,因為初下雪,量不大,故名「小雪」。小雪期間,華南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四川省甘孜、阿壩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立冬

 斗指蹄通之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淮南子》天文訓篇:「…,西北為蹄通之維。…」)
 
 立冬節氣代表的意義──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逸周書》時訓篇:「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說到「冬」,自然就會聯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符合當時的物候景觀。
 
 立冬時節的南方地區,仍處於「秋收、秋耕與秋種」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趕緊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較強冷氣團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種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大陸稱甘藷為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及時採收。華南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及早挖窖,避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經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必須高度警惕防範森林火災。

霜降

 斗指戌為霜降,氣嘯,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
 
 霜降節氣代表的意義──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逸周書》時訓篇:「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
 
 
 霜降是農曆九月的中氣,自入秋以後暑氣消退,夜晚地面水蒸汽遇冷則凝為露水,若遇到更冷的空氣則結為細小白色顆粒的霜。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近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長發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並且貼近地層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大量收挖紅苕(即甘藷)。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南方地區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豔麗。

寒露

 斗指辛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
 
 寒露節氣代表的意義──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逸周書》時訓篇:「寒露之日,鴻鴈來賓,又五日,爵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象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欲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常年寒露期間,華南雨量亦日趨減少。華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但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成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秋收、秋耕與秋種能否順利的進行。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趁著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畦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秋分

 斗指酉中繩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
 
 秋分節氣代表的意義──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逸周書》時訓篇:「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秋分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趕緊趁著晴天收曬,清理溝渠防止積水,讓秋收、秋耕、秋種都能順利進行。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壤較濕的氣候條件,不失時機大量的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