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台北淡水─豐之園農場

【文圖/建誠】格子襯衫配上流行的牛仔褲和運動鞋,總是帶頂小帽子或頭巾,留著些許絡腮鬍的阿豐,在市集中總像個青年學生的樣子,但其實他是個貨真價實的農夫,只是阿豐堅持在市集賣菜也要有個酷酷的樣子,幾包從家中菜園採來的青菜、洛神花還有阿豐媽媽做的南瓜粿,大概就是豐之園的所有產量,雖然收成量很少,但阿豐卻有長遠的夢想。

69年次的汪致豐,略帶靦腆話並不多,每次與市集的消費者交談個兩三句後就開始用招牌的笑容回應客人,不過私底下,阿豐卻是個搞笑咖,周星馳電影的台詞對話倒背如流,讓人很難想見,平日阿豐卻都在淡水竹圍的後山上照顧家裡的菜園和田地,阿豐大概是我認是最非典型的農夫了。我問了好幾個問題,卻都得到阿豐「嗯,對阿。」這類的回答,這點大概跟一般傳統的農夫就沒兩樣了。
阿豐三、四年前回到家中的田地幫忙,那時只有阿豐媽媽一個人在種菜,阿豐則是高職畢業後就不停地在外工作,當過作業員、送磁磚、高爾夫球場工友,林總的工作讓阿豐覺得沒有方向,也沒有未來,於是開始有了種田的想法。
「那時因為慈濟的關係,先遇到育民,後來才認識儒門」阿豐跟我話起初次認識的機緣,「那時你有甚麼想法?」我問阿豐,「嗯,小農當自強」阿豐想了很久才有個無厘頭的答案。阿豐覺得小農的產量雖小,但是未來作為教學和體驗的農場是很有發展潛力,也是條可走的路,於是工作之餘就在家裡的田地幫忙除草、整地,慢慢將荒廢的田地都整理出來。
阿豐的豐之園農場位在淡水馬偕醫院的後山上,沿著山坡一塊塊的梯田,本來豐媽只有種兩分地左右的葉菜,阿豐開始協助務農後,又在整理了三分地的大小出來,開始規劃種植果樹,有柳丁、枇杷、火龍果、芭樂、檸檬、香蕉和柚子,阿豐選擇種多樣少量的方式,每種果樹都只有一兩棵,即便產季也只有少量的果實可以收成,但阿豐說:「我希望一年四季都有產出,所以不會單種一種季節性的水果。」除了收成的水果可以帶去農夫市集賣之外,還要讓來參觀的人能夠看到、感受到,所以阿豐有種葉菜、水果、香草和花卉,就是為了讓來到豐之園農場的朋友都能親眼見識到有機農作的實況。今年阿豐就接待了北藝大的暑期營隊來農場教學體驗,帶著高中生學習翻土、種植和除草,活動結束後阿豐累到差點沒法下山來,不過也讓阿豐體會到農業教學觀光的威力和重要性。
在生產方面,阿豐也是不放棄,雖然每天都得和雜草搏鬥,阿豐還是想在季節交替之際,整理出空地來種高麗菜和大白菜,這兩樣蔬菜可說是豐之園農場的驕傲。阿豐說因為淡水風大又冷,冬季全台灣平地的最低溫往往就在他住的竹圍附近,溫差高低的變化,讓蔬菜充滿脆硬的口感和甘味的甜度。阿豐覺得務農最大的樂趣和成就在於收成的農產獲得消費者滿意的肯定。「有人認同你種的東西,那些除草的度爛事就都很值得了。」阿豐說道。
每個週末阿豐都會到市集去幫屏東環盟賣小農的水果,順道帶著自家的當季農產去銷售,一年的市集經驗下來,阿豐從本來對消費者只有無言以對的窘境,慢慢能夠去介紹和推廣什麼是友善環境的蔬果農產,阿豐覺得市集銷售的經驗中,理念相近的人可以聚在一起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要有人相互支持才走得下去,農友間的相挺到消費者的認同支持,阿豐希望這個族群能越來越廣大,路才能越走越穩。

我們在田邊聊得正起勁時,抬頭忽然發現一隻大冠鷲停在樹枝頭上,我和阿豐都嚇到了。「從來沒有離大冠鷲這麼靠近過耶。」阿豐低聲跟我說,我們倆就隱身在樹叢裡,觀察大冠鷲飛到菜園裡又飛上樹頭,數十分鐘後,振翅翱翔而去,我和阿豐為這一段的近距體驗興奮不已,阿豐說:豐之園要改名為大冠鷲農場了,這景象我也是第一次見到。豐富的生態和自然的觀察體驗,正是豐之園農場的美麗與驕傲之處。

(本文刊於鄉間小路11月號)

給個留言

 

 

 

你可以使用 這些HTML 標籤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若看不到驗證碼,請重新整理網頁。)